【因禍得福拼音(讀音)】:yīn huò dé fú
【因禍得福近義詞】:塞翁失馬、否極泰來 類似成語
【因禍得福反義詞】:樂極生悲
【因禍得福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人的運氣
因禍得福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因禍得福的意思解釋:
變壞事為好事。 >> 因禍得福的故事
遭遇災禍,由于處理妥當,從中吸取教訓,而獲得了好處。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九卷:“此乃是個義夫節婦一片心腸,感動天地,所以毒而不毒,死而不死,因禍得福,破泣為笑。”清·姬文《市聲》第六回:“伯翁,你說我誤事不誤事,如今不是因禍得福嗎?”亦作“因禍為福”。
- 因禍得福成語釋義:
- 因禍得福出處:
《史記·管晏列傳》:“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
- 因禍得福典故:
管晏字仲,名夷吾,穎上人。早年家貧,曾在南陽經商,與鮑叔牙是好朋友。后來輔佐公子糾失敗后,被鮑叔牙推薦給了齊桓公。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國。
管仲很善于在不利的形勢下扭轉敗局,變被動為主動,最后一舉獲得成功。有一次,齊桓公跟夫人蔡姬在湖里劃船游玩。蔡姬識水性,她也經常劃船游樂,所以坐船就像坐車一樣行動自如。但齊桓公不懂水性,平時也很少坐船。蔡姬一時興起,就與他開起了玩笑,使勁晃動小船。小船蕩來蕩去,齊桓公一時嚇得臉都白了,大叫“別晃!”蔡姬毫不理睬,還哈哈大笑,齊桓公氣得要死,上岸后,就打發蔡姬回娘家蔡國。齊桓公這么做只不過是因為一時生氣,并沒有說要廢了她。但蔡國卻認了真,很快就把蔡姬改嫁出去了。齊桓公大怒,想立刻率兵去掃平蔡國。但是,一個堂堂諸侯霸主,就因為夫人的一個玩笑鬧翻了臉,然后去滅掉夫人的娘家,是在是很不光彩的事。于是管仲就出主意說:“可以先進軍楚國,質問他們為什么不按時向周天子納貢。而蔡國一直親近楚國,這樣侵蔡也就名正言順了。”于是齊國大軍南下到楚邊境。
管仲為了擴大齊國的影響,還建議齊桓公興兵閥魯,結果大獲全勝,占領了魯國的遂邑(今山東省寧陽西北)。魯將曹沫趁魯君和齊桓公簽約時,抓住齊桓公,威脅他退還占領的土地。齊桓公沒法,只得簽約歸還戰爭中奪取的土地。過后,齊桓公覺得受了侮辱,就要殺了曹沫。管仲立刻勸阻說:“不能殺。幾座魯城,只不過是一點小利;在諸侯中樹立威望,才是大利。如果各地諸侯知道您連在被劫持的情況下訂立的盟約都不肯背棄,那就一定會立大信于天下!”,果然,經過這件事情之后,各個諸侯國都認為齊桓公是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都愿意尊他為霸主,不久齊桓公就成了各個諸侯國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 因禍得福造句:
伯翁,你說我誤事不誤事,如今不是因禍得福嗎?(清·姬文《市聲》第六回)
- 因禍得福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因禍得福成語繁體:
- 因禍得福
- 因禍得福成語正音:
- 得,不能讀作“de”和“dǎi”。
- 因禍得福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因禍得福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因禍得福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因禍得福類似成語:
【因禍為福】: 變壞事為好事。
【轉禍為福】: 把禍患變為幸福。指把壞事變成好事。
【避禍就福】: 避開兇險,趨向幸福。
【避禍求福】: 指避開災禍而求取幸福。
- 因禍得福成語接龍:
因禍得福→福善禍淫→淫言狎語→語笑喧呼→呼吸相通→通儒達識→識文斷字→字斟句酌→酌水知源→源清流清→清歌妙舞→舞文飾智→智昏菽麥→麥秀兩歧→歧路徘徊→徊腸傷氣→氣沖斗牛→牛角掛書→書香人家→家成業就→就虛避實→實事求是→是古非今→今雨新知→知易行難→難乎為繼→繼晷焚膏→膏肓之疾→疾言遽色→色膽包天→天壤王郎→郎才女姿→姿意妄為→為人說項→項莊舞劍→劍及屨及→及溺呼船→船堅炮利→利害得失→失魂喪膽→膽大妄為→為期不遠→遠懷近集→集腋為裘→裘弊金盡→盡其在我
因禍得福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因禍得福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因禍得福讀音拼音怎么寫,因禍得福近義詞、因禍得福反義詞、因禍得福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yinhuodef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