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雷不及掩耳拼音(讀音)】: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迅雷不及掩耳近義詞】:出其不意 類似成語
【迅雷不及掩耳反義詞】:蝸行牛步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用法】:作定語、分句;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迅雷不及掩耳的意思解釋:
雷聲來得非常快,連捂耳朵都來不及。比喻來勢兇猛,使人來不及防備。 >> 迅雷不及掩耳的故事
迅雷:急猛的雷,炸雷。突然響起的雷聲使人來不及捂耳朵。比喻來勢迅猛,使人來不及防備。漢·劉安《淮南子·兵略訓》:“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晉書·苻堅載記上》:“今授卿精兵……便可從壺關、上黨出潞川,此捷濟之機,所謂捷雷不及掩耳。”《六韜·軍勢》:“是以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晉書·石勒載記上》:“速鑿北壘為突門二十余道,候賊列守未定,出其不意,直沖末N帳,敵必震惶,計不及設,所謂迅雷不及掩耳。”《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吾乃巧用反間,畜士卒之力,一旦擊破之。正所謂‘疾雷不及掩耳。’”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九十三回:“然后以得勝之兵,掩諸侯之后,出其不意,彼前后受敵,一戰及成擒耳。正所謂‘迅雷不及掩耳’,此誠不世出之功也。”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九回:“我乃從南河濟師,出其不意,直搗衛境,所謂‘迅雷不及掩耳’,勝有八九。”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七回:“要作得迅雷不及掩耳,其間不容發;否則,機會一失,此生還怎補行得來?”清·曾樸《孽海花》第十六回:“其實夏雅麗是秘密重犯,信息未露之前,早迅雷不及的押赴裁判所去。”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我相信,蘇聯或外蒙,如果真要武力干涉,一定是突然發動,給日本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不會先吹得滿天響的!”鄒韜奮《高等法院》:“但是這位科長說不可以,‘立刻’就要動身,不能等候了。我們對于這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都有些氣,雖然我們都很鎮定。”曲波《林海雪原》第二十九章:“因此我給他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是完全有可能的。”亦作“疾雷不及掩耳”、“疾雷不及塞耳”、“捷雷不及掩耳”、“迅雷不及”。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釋義:
- 迅雷不及掩耳出處:
《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 迅雷不及掩耳典故:
- 迅雷不及掩耳造句:
因此我給他個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形式:
- 6字成語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繁體:
- 迅靁不及掩耳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正音:
- 迅雷不及掩耳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結構:
- 主謂式成語
- 迅雷不及掩耳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迅雷不及掩耳類似成語:
【如雷灌耳】: ①形容聲音大(多指語音)。②形容人的名聲很大。
【如雷貫耳】: 貫:貫穿,進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捷雷不及掩耳】: 猶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備。
【疾雷不及塞耳】: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疾雷不暇掩耳】: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接龍:
迅雷不及掩耳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迅雷不及掩耳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迅雷不及掩耳讀音拼音怎么寫,迅雷不及掩耳近義詞、迅雷不及掩耳反義詞、迅雷不及掩耳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xunleibujiyane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