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旗息鼓拼音(讀音)】:yǎn qí xī gǔ
【偃旗息鼓近義詞】:銷聲匿跡 類似成語
【偃旗息鼓反義詞】:大張旗鼓、重整旗鼓
【偃旗息鼓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停止斗爭等
偃旗息鼓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偃旗息鼓的意思解釋:
偃:仰臥,引伸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 >> 偃旗息鼓的故事
偃:放倒。放倒軍旗,停擊戰鼓。①形容軍中肅靜,以隱蔽目標,迷惑敵人。《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引《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疑云有伏兵,引去。”亦作“息鼓偃旗”、“臥旗息鼓”、“偃旗臥鼓”。②指休軍罷戰。《舊唐書·裴光庭傳》:“突厥受詔,則諸蕃君長必相率而來。雖偃旗息鼓,高枕有余矣。”③比喻停止某種帶攻擊性的行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回:“于是瞿太太千恩萬謝,偃旗息鼓,率領眾人,悄悄回省而去。”亦作“掩旗息鼓”、“卷旗息鼓”。
- 偃旗息鼓成語釋義:
- 偃旗息鼓出處:
《三國志·蜀書·趙云傳》裴松之注引《趙云別傳》:“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云有伏兵,引去。”
- 偃旗息鼓典故:
《三國志?蜀志?趙云傳》中記載:在一次戰斗中,蜀將黃忠殺死了曹將夏侯淵,并奪取了戰略要地。曹操非常惱火,把米倉移到漢水旁的北山腳下,親率20萬大軍向陽平關大舉進攻。黃忠、張著商議趁夜燒劫魏軍糧草。臨行前趙云和他們約定了返回時間,過期不歸就帶兵出寨接應,正與曹操親自統率的部隊相遇。趙云同曹軍廝殺起來,把曹軍打得丟盔棄甲,救回了黃忠和張著。
曹操沒有善罷甘休,指揮大隊人馬追殺趙云,直撲蜀營。趙云的副將張翼見趙云已退回本寨,后面追兵來勢兇猛,便要關閉寨門拒守。趙云下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準備放曹軍進來;一面又命令弓弩手埋伏在寨內外,然后自己單槍匹馬站在門口等候敵人。
生性多疑的曹操追到寨門口,心想,寨門大開,必有伏兵,即匆忙下令撤退。就在曹操調頭后退的時候,蜀軍營里金鼓齊鳴,殺聲震天,飛箭如雨般向曹軍射擊。曹軍驚慌失措,奪路逃命,自相踐踏。趙云趁勢奪了曹軍的糧草,殺死了曹軍大批兵馬,得勝回營。
- 偃旗息鼓造句:
秦顯家的聽了,轟去了魂魄,垂頭喪氣,登時偃旗息鼓,卷包而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二回)
- 偃旗息鼓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偃旗息鼓成語繁體:
- 偃旗息皷
- 偃旗息鼓成語正音:
- 息,不能讀作“xǐ”。
- 偃旗息鼓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偃旗息鼓成語結構:
- 聯合式成語
- 偃旗息鼓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偃旗息鼓類似成語:
【仆旗息鼓】: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隱蔽行軍,不暴露目標。比喻無聲無息地停止運動
【偃兵息甲】: 偃:放倒。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戰爭
【偃旗仆鼓】: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偃旗臥鼓】: 原指行軍時隱蔽行蹤,不讓敵人覺察。現比喻事情終止或聲勢減弱。同“偃旗息鼓”。
【偃武息戈】: 停息武備,不事戰爭。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戰時穿的護身服。兵:兵器。停止戰爭。
- 偃旗息鼓成語接龍:
偃旗息鼓→鼓舌掀簧→簧口利舌→舌端月旦→旦夕之危→危迫利誘→誘秦誆楚→楚歌四起→起根發由→由博返約→約定俗成→成城斷金→金臺市駿→駿骨牽鹽→鹽梅之寄→寄人籬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舞升平→平地風波→波屬云委→委肉虎蹊→蹊田奪牛→牛溲馬渤→渤澥桑田→田連仟伯→伯俞泣杖→杖履縱橫→橫見側出→出丑放乖→乖僻邪謬→謬以千里→里應外合→合浦珠還→還年卻老→老淚縱橫→橫殃飛禍→禍國殃民→民脂民膏→膏澤脂香→香藥脆梅→梅妻鶴子→子虛烏有→有己無人→人多嘴雜→雜亂無章
偃旗息鼓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偃旗息鼓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偃旗息鼓讀音拼音怎么寫,偃旗息鼓近義詞、偃旗息鼓反義詞、偃旗息鼓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yanqixigu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