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師動眾拼音(讀音)】:xīng shī dòng zhòng
【興師動眾近義詞】:大動干戈、大張聲勢 類似成語
【興師動眾反義詞】:小打小鬧
【興師動眾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大規模行動
興師動眾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興師動眾的意思解釋:
興:發動;眾:大隊人馬。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 興師動眾的故事
興:起,發動。師、眾:軍隊,大隊人馬。①原指出動大隊兵馬。戰國·衛·吳起《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漢書·翟義傳》第八十四卷:“反虜故東郡太守翟義擅興師動眾……誕敢犯祖亂宗之序。”漢·張竦《為劉嘉作奏稱莽功德》:“興兵動眾,欲危宗廟,惡不忍聞,罪不容誅。”《三國志·魏書·明帝紀三》裴松之注引《魏書》曰:“即位之后,……務絕浮華譖毀之端,行師動眾,論決大事,謀臣將相,咸服帝之大略。”《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今權之師未動,則助吳之軍無為先征。且雨水方盛,非行軍動眾之時。”《三國志·吳書·華w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晉書·呂纂傳》:“夫起師動眾,必參之天人,茍非其時,圣賢所不為。”唐·陸贄《賜吐蕃宰相尚結贊書》:“興兵動眾,必合有名,蕃軍此行,未測其故。”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平話》:“黃帝乃帥諸侯,興兵動眾。”宋·劉摯《忠肅集·七·劾呂惠卿》:“臣以為勞師動眾,奏功不實,以至構怨于夏,猶皆未足論也。”②后也用來指出動很多人做某件事。多含貶意。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但是何苦為了馮君瑞一個人興師動眾?”《紅樓夢》第四十七回:“今兒偶然吃了一次虧,媽媽就這樣興師動眾,倚著親戚之勢,欺壓常人。”亦作“興兵動眾”、“行師動眾”、“行軍動眾”、“興戎動眾”。
- 興師動眾成語釋義:
興師動眾,漢語成語,拼音是xīngshīdòngzhòng,意思是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出自《吳子·勵士》。
- 興師動眾出處:
《吳子·勵士》:“夫發號布令,而人樂聞;興師動眾,而人樂戰;交兵接刃,而人樂死。”
- 興師動眾典故:
- 興師動眾造句:
既然怕興師動眾,不如不養活這些閑人了!(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 興師動眾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興師動眾成語繁體:
- 興師動衆
- 興師動眾成語正音:
- 興,不能讀作“xìnɡ”。
- 興師動眾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興師動眾成語結構:
- 聯合式成語
- 興師動眾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興師動眾類似成語:
【興兵動眾】: 舊指大規模出兵。現多指動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同“興師動眾”。
【興師見罪】: 興師:起兵。發動軍隊,聲討罪過。形容群起而嚴厲斥責對方的過失
【興師問罪】: 發動軍隊,聲討對方罪過。也指大鬧意見,集合一伙人去上門責問。
【勞師動眾】: 勞:疲勞,辛苦;師、眾:軍隊;動:出動,動員。原指出動大批軍隊,現指動用很多人力。
【勞民動眾】: 動用眾多民力去做某件事。
【驚師動眾】: 比喻驚動很多人來做一件事。
- 興師動眾成語接龍:
興趣盎然→然荻讀書→書聲朗朗→朗朗上口→口快心直→直眉瞪眼→眼中拔釘→釘嘴鐵舌→舌敝唇枯→枯木逢春→春宵一刻→刻不容緩→緩歌縵舞→舞鳳飛龍→龍行虎步→步步登高→高顧遐視→視死若歸→歸根到底→底死謾生→生死予奪→奪人所好→好色之徒→徒負虛名→名重一時→時隱時見→見世生苗→苗而不秀→秀才人情→情理難容→容光煥發→發憲布令→令人齒冷→冷水澆頭→頭破血流→流連忘返→返視內照→照人肝膽→膽戰心驚→驚肉生髀→髀里肉生→生財之道→道山學海→海中撈月→月朗星稀→稀世之寶
興師動眾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興師動眾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興師動眾讀音拼音怎么寫,興師動眾近義詞、興師動眾反義詞、興師動眾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xingshidongzhong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