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拼音(讀音)】:tuì bì sān shě
【退避三舍近義詞】:委曲求全 類似成語
【退避三舍反義詞】:針鋒相對、鋒芒畢露
【退避三舍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退讓
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退避三舍的意思解釋:
舍:古時行軍計程以三十里為一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 退避三舍的故事
舍:古時行軍三十里為一舍。比喻主動讓步,不與對方較量高低。《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靈,得返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明·李開先《閑居集·遵巖王參政傳》第十卷:“仲子生有奇資靈性……年十三四,不惟盡通舉子業,而且多讀古人書,受學于愧虛易時中,愧虛謂當退避三舍。”
- 退避三舍成語釋義:
退避三舍:主動退讓九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 退避三舍出處: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退避三舍典故:
春秋時候,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聞訊,逃出了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過千幸萬苦,重耳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為,就以國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賓。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兩人飲灑敘話,氣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問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么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待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一定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馬上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 退避三舍造句:
我說姊姊不過,只得退避三舍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二回)
- 退避三舍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退避三舍成語繁體:
- 退避三捨
- 退避三舍成語正音:
- 舍,不能讀作“shě”。
- 退避三舍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退避三舍成語結構:
- 補充式成語
- 退避三舍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退避三舍類似成語:
【退徙三舍】: 舍:古時行軍,一舍為三十里。比喻退讓和回避,避免沖突
【退避賢路】: 賢路:賢人出任的路。指辭去職位,讓賢人接替
【避軍三舍】: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避君三舍】: 指退讓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退避三舍成語接龍:
退避三舍→舍本逐末→末大不掉→掉臂不顧→顧后瞻前→前歌后舞→舞榭歌樓→樓閣亭臺→臺閣生風→風塵之驚→驚耳駭目→目瞪口結→結結巴巴→巴巴劫劫→劫富濟貧→貧而無諂→諂諛取容→容膝之地→地網天羅→羅紋結角→角戶分門→門不夜關→關懷備至→至公無我→我見猶憐→憐貧惜老→老而不死→死不旋踵→踵足相接→接三連四→四體不勤→勤能補拙→拙嘴笨舌→舌敝耳聾→聾者之歌→歌功頌德→德音莫違→違天逆理→理直氣壯→壯志未酬→酬功給效→效死輸忠→忠貫日月→月地云階→階前萬里→里勾外連
退避三舍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退避三舍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退避三舍讀音拼音怎么寫,退避三舍近義詞、退避三舍反義詞、退避三舍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tuibisans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