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其手拼音(讀音)】:shàng xià qí shǒu
【上下其手近義詞】:營私舞弊、徇私舞弊 類似成語
【上下其手反義詞】: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上下其手成語用法】:無
上下其手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上下其手的意思解釋:
比喻玩弄手法,串通做弊。 >> 上下其手的故事
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蹲髠鳌は骞辍罚骸俺?、秦人侵吳,及雩婁,聞吳有備而還。遂侵鄭。五月,至于城麇。鄭皇頡戍之,出,與楚師戰,敗。穿封戌囚皇頡。公子圍與之爭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請問于囚?!肆⑶?。伯州犁曰:‘所爭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缕涫?,曰:‘此人為穿封戌,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囚曰:‘頡遇王子,弱焉?!薄督鹗途帯ぐ耸摺ぬ啤ぺw思廉墓志》:“或犯法當訊,執事者上下其手。”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十四回:“統統換了自己的私人,以便上下其手。”亦作“高下其手”。
- 上下其手成語釋義:
上下其手,拼音為shàngxiàqíshǒu,比喻暗中勾結,隨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 上下其手出處: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記載: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圍,叫皇頡作證,并向皇頡暗示,舉起手說:“夫子為王子圍,寡君之貴介弟也。”把手放下說:“此子可為穿封戍,方城外之縣尹也,誰獲子?”
- 上下其手典故: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國出兵侵略鄭國。以當時楚國那么強大,弱小的鄭國,實在沒有能力抵抗的,結果,鄭國遭遇到戰敗的厄運,連鄭王頡也被楚將穿封戌俘虜了。戰事結束后,楚軍中有楚王弟公子圍,想冒認俘獲鄭頡的功勞,說鄭王頡是由他俘獲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圍二人便發生爭執,彼此都不肯讓步,一時沒有辦法解決得來。后來,他們便請伯犁作公正人,判定這是誰的功勞。
伯州犁的解紛辦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張要知道這是誰的功勞,最好是問問被俘的鄭王。于是命人帶了鄭王頡來,伯州犁便向他說明原委,接著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圍,用下手指代表楚將穿封戌,然后問他是被誰俘獲的。鄭王頡因被穿封戌俘虜,很是恨他,便指著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圍所俘虜。于是,伯州犁便判定這是公子圍的功勞。
“上下其手”這句成語便是出于這個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顛倒是非的意思。
在現在的社會中,這種情形是常常會發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應得,難逃被懲處的厄運;于是暗地里進行賄賂,或請托親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結果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仍得消遙法外。像這種參與其事的人,從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說是:“上下其手”了。
- 上下其手造句:
虧得尚有“巧妙不同”一句注腳,還可上下其手一番。(朱自靖《“海闊天空”與“古今中外”》)
- 上下其手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上下其手成語繁體:
- 上下其手成語正音:
- 其,不能讀作“qī”。
- 上下其手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上下其手成語結構:
- 緊縮式成語
- 上下其手常用程度:
- 上下其手類似成語:
【上下一心】: 上上下下一條心。
【上下交困】: 指上面(政府)下面(人民)都處于困難的境地。
【上下同心】: 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 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謂眾心齊一。
【上下同門】: 上下:指上一輩與下一輩。姑婿與侄婿的互稱。
【上下天光】: 上空與水中碧光一色。形容水中倒影使天水連成一片
- 上下其手成語接龍:
上下其手→手到病除→除疾遺類→類聚群分→分文不取→取予有節→節變歲移→移的就箭→箭穿雁嘴→嘴快舌長→長噓短嘆→嘆老嗟卑→卑諂足恭→恭行天罰→罰不當罪→罪惡滔天→天不絕人→人心皇皇→皇親國戚→戚戚具爾→爾汝之交→交臂相失→失魂落魄→魄蕩魂搖→搖筆即來→來因去果→果然如此→此問彼難→難弟難兄→兄死弟及→及笄年華→華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德圓滿→滿載而歸→歸心如箭→箭在弦上→上烝下報→報本反始→始終若一→一廂情原→原始見終→終而復始→始亂終棄→棄瑕取用→用武之地
上下其手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上下其手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上下其手讀音拼音怎么寫,上下其手近義詞、上下其手反義詞、上下其手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shangxiaqish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