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弩之末拼音(讀音)】:qiáng nǔ zhī mò
【強弩之末近義詞】:師老兵疲 類似成語
【強弩之末反義詞】:勢不可當、勢如破竹
【強弩之末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力盡了
強弩之末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強弩之末的意思解釋:
強弩所發的矢,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 強弩之末的故事
弩:古代用機械發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時,失去了攻擊力。強硬的弩所發出的箭,飛行已達末程。比喻原強大勢力現已衰竭,不能起作用。《史記·韓長孺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非初不勁,末力衰也。”《三國志·諸葛亮傳》:“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周書·楊寬傳》:“吳人輕佻,非王之敵。況懸軍深入,師老兵疲,強弩之末,何能為也。”宋·黃庭堅《江州東林寺藏經記》:“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行百里者半九十者乎?”宋·陸游《劍南詩稿·老境》:“文章雖自力,亦已強弩末。”清·梁啟超《論中國成文法編制之沿革得失》:“而法律之大部分,遂不得不成秋扇,僅賴其小小部分,勉強維護社會秩序于萬一,則亦已同強弩之末。”清·趙翼《甌北詩鈔·七言律四·心余詩已刻于京師……為題三律》:“嘆我亦將成弩末,比君仍未進竿頭。”亦作“強弩末”。
- 強弩之末成語釋義:
強弩之末(qiángnǔzhīmò)又為“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也”,弩:古代發箭的弓。強弩所發的箭,已達射程的盡頭。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韓長孺列傳》:“且彊弩之極,力不能穿魯縞;沖風之末,力不能漂鴻毛。”《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末,力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極,力不能入魯縞”。
- 強弩之末出處:
《史記·韓安國列傳》:“強弩之極,矢不能穿魯縞。”《漢書·韓安國傳》:“且臣聞之,沖風之衰,不能起毛羽;強弩之末,力不能入魯縞。”
- 強弩之末典故:
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匈奴求和.武帝召集大臣商量.,大行(官職)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邊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況。他建議說,漢朝和匈奴和親,大抵都過不了幾年匈奴就又背棄盟約。不如不答應,而發兵攻打他。韓安國說:“派軍隊行軍千里作戰,對軍隊不利。而且現在匈奴依仗軍馬的充足,懷著禽獸般的心腸,如同群鳥飛翔般遷移,很難控制他們。我們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這當作擴大國土,擁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這當作強大,從上古起他們就不真心歸附漢人。漢軍到幾千里以外去爭奪利益,那就會人馬疲憊,敵人憑借養精蓄力利用漢軍的疲勞而取勝(就會憑借全面的優勢對付我們的弱點)。況且就算是強勁的弓弩到了最后就連魯地所產的最薄的白絹也射不穿;猛烈的風到了最后,連飄起雁毛的力量都沒有了,并不是他們開始時力量不強,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發兵攻打匈奴實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們和親。”參加議論的群臣多數附合韓安國,于是皇上便同意與匈奴和親。
- 強弩之末造句:
至于軍閥,那是強弩之末了。(歐陽山《三家巷》二四)
- 強弩之末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強弩之末成語繁體:
- 強弩之末
- 強弩之末成語正音:
- 之,不能讀作“zī”。
- 強弩之末感情色彩:
- 貶義成語
- 強弩之末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強弩之末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強弩之末類似成語:
【分寸之末】: 比喻微少、細小。
【強將之下無弱兵】: 弱:軟弱。比喻好的領導能帶出好的部屬
【強弩之極】: 猶強弩之末。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強弩末矢】: 比喻強大的力量已經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同“強弩之末”。
【強本弱末】: 猶強干弱枝。比喻削減地方勢力,加強中央權力。
【無源之水,無本之末】: 沒有源頭的水,沒有根的樹。比喻沒有基礎的事物。
- 強弩之末成語接龍:
強弩之末→末如之何→何樂不為→為虎添翼→翼翼飛鸞→鸞飛鳳翥→翥鳳翔鸞→鸞回鳳舞→舞鳳飛龍→龍神馬壯→壯氣凌云→云屯雨集→集思廣益→益謙虧盈→盈千累萬→萬世流芳→芳年華月→月朗星稀→稀奇古怪→怪誕詭奇→奇文瑰句→句櫛字比→比權量力→力盡筋疲→疲于奔命→命若懸絲→絲恩發怨→怨家債主→主敬存誠→誠心實意→意得志滿→滿坐風生→生死關頭→頭上著頭→頭足異處→處堂燕雀→雀小臟全→全神貫注→注玄尚白→白首同歸→歸奇顧怪→怪事咄咄→咄咄書空→空前絕后→后患無窮→窮日之力
強弩之末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強弩之末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強弩之末讀音拼音怎么寫,強弩之末近義詞、強弩之末反義詞、強弩之末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qiangnuzhim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