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拼音(讀音)】:pāi àn ér qǐ
【拍案而起近義詞】:義憤填膺、忿然作色 類似成語
【拍案而起反義詞】:悠然自得、泰然自若
【拍案而起成語用法】:無
拍案而起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拍案而起的意思解釋: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來。形容非常憤慨。
案:幾案,桌子。一拍桌案,猛然站起來。①形容憤慨之極,起而抗爭。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百五十六回:“臧致平得此消息,拍案而起道:‘劉長勝如此無用,大事去矣。’”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②形容得意、高興的樣子。清·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一卷:“此時曼聲微吟,拍案而起其樂何如!”
- 拍案而起成語釋義:
拍案而起,漢語成語,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6回,形容非常憤慨。
- 拍案而起出處: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 拍案而起典故:
- 拍案而起造句: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
- 拍案而起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拍案而起成語繁體:
- 拍案而起成語正音:
- 而,不能讀作“ěr”。
- 拍案而起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拍案而起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拍案而起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拍案而起類似成語:
【一哄而起】: 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一轟而起】: 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奮袂而起】: 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崛地而起】: 崛:高起,突起。從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種新興事物出現極為迅速。
【應運而起】: 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投袂而起】: 投袂:揮動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動起來的神態。
- 拍案而起成語接龍:
拍案而起→起偃為豎→豎起脊梁→梁孟相敬→敬老慈幼→幼學壯行→行號臥泣→泣下如雨→雨湊云集→集矢之的→的一確二→二心兩意→意氣相投→投河覓井→井井有條→條三窩四→四海波靜→靜觀默察→察言觀色→色如死灰→灰心槁形→形勢逼人→人老珠黃→黃袍加體→體貼入微→微言大義→義正辭嚴→嚴陣以待→待人接物→物腐蟲生→生離死別→別具一格→格于成例→例行公事→事與愿違→違條犯法→法家拂士→士農工商→商彝周鼎→鼎鼎有名→名聲過實→實偪處此→此恨綿綿→綿力薄材→材高知深→深中篤行
拍案而起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拍案而起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拍案而起讀音拼音怎么寫,拍案而起近義詞、拍案而起反義詞、拍案而起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paianer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