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瞪口呆拼音(讀音)】:mù dèng kǒu dāi
【目瞪口呆近義詞】:瞠目結舌 類似成語
【目瞪口呆反義詞】:從容不迫
【目瞪口呆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形容吃驚的神態
目瞪口呆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目瞪口呆的意思解釋: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 >> 目瞪口呆的故事
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感到奇怪而發愣的樣子。唐·皇甫枚《三水小牘·夏侯禎》:“其夕,夏侯生惝恍不寐,若為陰物所中。其仆來告,枚走視之,則目瞪口噤,不能言矣。”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僵,不知所以為策。”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項王見我氣概威平,賜我酒一斗,生豚一肩,被俺一啖而盡,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明·張岱《陶庵夢憶·五·劉暉吉女戲》:“其他如舞燈,十數人手攜一燈,忽隱忽現,怪幻百出,匪夷所思,令唐明皇見之,亦必目睜口開。”江東老o《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張勝看了,唬得目睜口呆,罔知所措。”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十三回:“伯芬聽了,不覺目定口呆,漲紅了臉,回答不上來。”清·梁啟超《尺素五十紙》:“美國某華文報主筆,有自署太平洋客者,新著一書,名曰《新廣東》,登諸報中,幾三十一續乃完,實可猶目瞪舌撟。”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時甩開手。曾文彩目瞪口張地望著他。”郁達夫《遲桂花》:“我那忠厚老實的娘……一聽了媒人的這一番說話,目瞪口僵,立時就滾下了幾顆眼淚來。”王以仁《流浪》:“當他們要在那張表上填寫著我的職業和來杭的目的時,我真是目瞪口結的呆住了。”茅盾《驚蟄》:“當下那霹靂似的一聲,真把所有在場的貴客都嚇得目怔口呆。”亦作“目瞪口噤”、“目定口呆”、“目睜口呆”、“目睜口開”、“目定口呆”、“目瞪口撟”、“目瞪口張”、“目瞪口僵”、“目瞪口結”、“目怔口呆”。
- 目瞪口呆成語釋義:
目瞪口呆,漢語成語。拼音:mùdèngkǒudāi。釋義:形容因吃驚或害怕或激動而發愣、發傻的樣子。出自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回。
- 目瞪口呆出處: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嚇得項王目瞪口呆,動彈不得。”
- 目瞪口呆典故:
- 目瞪口呆造句:
弟弟看著被打碎的花瓶,嚇得目瞪口呆。
- 目瞪口呆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目瞪口呆成語繁體:
- 目瞪口獃
- 目瞪口呆成語正音:
- 呆,不能讀作“ái”。
- 目瞪口呆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目瞪口呆成語結構:
- 聯合式成語
- 目瞪口呆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目瞪口呆類似成語:
【目呆口咂】: 咂:用舌頭抵住牙齒發出的聲音。目光發呆,口中發出嘖嘖聲。形容吃驚的樣子
【目定口呆】: 睜大眼睛直盯著不動,張著嘴說不出話。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楞的樣子。
【目怔口呆】: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睜口呆】: 驚懼得睜大雙眼說不出話來。形容因吃驚或受氣而發楞。
【目瞪口僵】: 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發愣的樣子。同“目瞪口呆”。
【目瞪口哆】: 瞪:眼睛發愣;哆:張口的樣子。瞪著眼睛說不出話來。形容吃驚的樣子
- 目瞪口呆成語接龍:
目瞪口呆→呆頭呆腦→腦滿腸肥→肥馬輕裘→裘敝金盡→盡其所長→長驅直入→入室昇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二→二八女郎→郎才女姿→姿意妄為→為裘為箕→箕山之志→志足意滿→滿腹疑團→團頭聚面→面紅頸赤→赤膽忠肝→肝膽過人→人面桃花→花甲之年→年經國緯→緯地經天→天奪之年→年谷不登→登山臨水→水泄不通→通文達理→理屈詞窮→窮言雜語→語四言三→三吐三握→握素懷鉛→鉛刀一割→割骨療親→親當矢石→石沉大海→海闊天空→空談快意→意惹情牽→牽經引禮→禮尚往來→來情去意→意往神馳
目瞪口呆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目瞪口呆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目瞪口呆讀音拼音怎么寫,目瞪口呆近義詞、目瞪口呆反義詞、目瞪口呆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mudengkouda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