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鼓而攻拼音(讀音)】:míng gǔ ér gōng
【鳴鼓而攻近義詞】:興師問罪 類似成語
【鳴鼓而攻反義詞】:有條不紊、井井有條、有條有理、有板有眼、井然有序、錯落有致
【鳴鼓而攻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用于戰(zhàn)爭等
鳴鼓而攻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鳴鼓而攻的意思解釋:
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 >> 鳴鼓而攻的故事
- 鳴鼓而攻成語釋義:
鳴鼓而攻,成語,典出《論語·先進》。孔子反對改變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號召他的其他學生敲著鼓去進攻冉求。后遂以“鳴鼓而攻”等比喻宣布罪狀,加以遣責或討伐。亦省作“鳴攻”。
- 鳴鼓而攻出處:
先秦·孔子《論語·先進》:“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 鳴鼓而攻典故:
- 鳴鼓而攻造句:
不惜鳴鼓而攻,這倒不僅是一種曲解,簡直是一種誣蔑!★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藝的使命》
- 鳴鼓而攻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鳴鼓而攻成語繁體:
- 鳴鼓而攻成語正音:
- 而,不能讀作“ěr”。
- 鳴鼓而攻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鳴鼓而攻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鳴鼓而攻常用程度:
- 鳴鼓而攻類似成語:
【一鼓而下】: 一次擊鼓發(fā)動進攻就把敵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勢一舉打垮敵人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鳴琴而治】: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到“政簡刑清”的統(tǒng)治效果。舊時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布罪狀,遣責或聲討。
- 鳴鼓而攻成語接龍:
鳴鼓而攻→攻苦食啖→啖以重利→利喙贍辭→辭不達意→意氣相投→投筆從戎→戎馬倉皇→皇親國戚→戚戚具爾→爾雅溫文→文君新寡→寡鳧單鵠→鵠面鳩形→形形色色→色飛眉舞→舞裙歌扇→扇枕溫衾→衾寒枕冷→冷言熱語→語笑喧嘩→嘩眾取寵→寵辱皆忘→忘情負義→義憤填胸→胸中鱗甲→甲第連天→天崩地陷→陷落計中→中立不倚→倚門窺戶→戶樞不蠹→蠹政病民→民胞物與→與民除害→害羣之馬→馬耳春風→風平波息→息交絕游→游心寓目→目濡耳染→染風習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腭搥床→床上迭床
鳴鼓而攻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鳴鼓而攻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鳴鼓而攻讀音拼音怎么寫,鳴鼓而攻近義詞、鳴鼓而攻反義詞、鳴鼓而攻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wǎng)站發(fā)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mingguergo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