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令智昏拼音(讀音)】:lì lìng zhì hūn
【利令智昏近義詞】:見利忘義、利欲熏心 類似成語
【利令智昏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利令智昏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貪財
利令智昏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利令智昏的意思解釋: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 利令智昏的故事
令:使。智:理智。昏:昏亂,神志不清。因貪利而使頭腦發(fā)昏,干出喪失理智的事。《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北史·孫騰等傳論》第五卷:“鄙語曰:‘利以昏智’,況(婁)定遠(yuǎn)非智者乎。”晉·孫綽《答許詢詩(其一)》:“機(jī)過患生,吉兇相拂;智以利昏,識由情屈。”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二十三卷:“此其設(shè)阱伏機(jī),原為易見;徒以利之所在,遂令智昏。”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回:“這藩臺是不能久的。他便利令智昏,叫他的幕友,官親,四下里替他招攬買賣。”《紅樓夢》第六十四回:“自古道:‘欲令智昏’。賈璉只顧貪圖二姐美色,聽了賈蓉一篇話,遂為計出萬全。”亦作“利以昏智”、“智以利昏”、“欲定智昏”。
- 利令智昏成語釋義:
利令智昏,我國古代成語,出自司馬遷《史記》,常用以比喻被利益蒙蔽了智慧頭腦,做出錯事。
- 利令智昏出處: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鄙諺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趙勝)負(fù)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 利令智昏典故:
戰(zhàn)國時代,各諸候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經(jīng)常發(fā)動戰(zhàn)爭。秦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占領(lǐng)了韓國的一塊土地野王。在野王鄰近有另一塊土地上黨,他們的地方官員看到野王輕易地就被秦軍攻下,怕上黨也守不住,就寫信給趙國,表示愿意歸順,希望得到趙國的庇護(hù)。
趙國的君臣們對于要不要接受上黨的歸順,意見不一,大家展開激烈的爭論。平原君趙勝說:“上黨這么大塊的地方,我們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為甚么不要呢?”平陽君反對說:“就是因為不花力氣得到好處,輕易要了,恐怕會招來大禍。”趙王因為不想失去這塊到嘴的肥肉,便支持平原君的主張,并且派他去接收上黨,把它劃為趙國的領(lǐng)地。秦國知道后,認(rèn)為趙國存心和自己作對,就命令白起率大軍去攻打趙國。結(jié)果趙國的四十萬大軍全部被秦軍殲滅,國都邯鄲也被圍困,后來平原君帶毛遂去楚國,說服楚王聯(lián)趙抗秦,最后楚國出兵,才解除了趙國的邯鄲之圍。
趙王和平原君因為貪圖眼前可以獲得上黨土地的利益,而差點導(dǎo)致趙國滅亡。后人便形容他們的行為是“利令智昏”。
- 利令智昏造句:
獨(dú)苦國人無識者,利令智昏,則不免受其餌矣。(章炳麟《敬告對待間諜者》)
- 利令智昏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利令智昏成語繁體:
- 利令智昬
- 利令智昏成語正音:
- 昏,不能讀作“yūn”。
- 利令智昏感情色彩:
- 貶義成語
- 利令智昏成語結(jié)構(gòu):
- 主謂式成語
- 利令智昏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利令智昏類似成語:
【利令志惛】: 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利令智惛】: 利:利益,私利;令:使;智:理智。形容因貪圖私利而失去理智
- 利令智昏成語接龍:
利令智昏→昏頭打腦→腦滿腸肥→肥豬拱門→門可張羅→羅雀掘鼠→鼠偷狗盜→盜亦有道→道貌凜然→然糠照薪→薪盡火傳→傳為美談→談玄說妙→妙語解煩→煩言碎辭→辭巧理拙→拙貝羅香→香火不絕→絕長續(xù)短→短中取長→長轡遠(yuǎn)馭→馭鳳驂鶴→鶴處雞群→群策群力→力均勢敵→敵眾我寡→寡鵠孤鸞→鸞孤鳳寡→寡鳧單鵠→鵠峙鸞停→停辛佇苦→苦口婆心→心慈手軟→軟語溫言→言約旨遠(yuǎn)→遠(yuǎn)至邇安→安如太山→山公倒載→載馳載驅(qū)→驅(qū)霆策電→電光石火→火燭銀花→花街柳市→市無二價→價等連城→城門魚殃
利令智昏成語相關(guān)問題
以上詳細(xì)介紹了利令智昏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利令智昏讀音拼音怎么寫,利令智昏近義詞、利令智昏反義詞、利令智昏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wǎng)站發(fā)布,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lilingzhihu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