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拼音(讀音)】:lè bù sī shǔ
【樂不思蜀近義詞】:樂不可支、樂而忘返 類似成語
【樂不思蜀反義詞】:葉落歸根、戀戀不舍
【樂不思蜀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形容忘本
樂不思蜀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樂不思蜀的意思解釋:
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 樂不思蜀的故事
蜀:今四川省,三國時期蜀國的地方。快樂得不再想念故國。后泛指樂而忘本或樂而忘返。《三國志· 蜀書·后主禪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清·壯者《掃迷帚》第六回:“去年八月,因赴金陵鄉試,往釣魚巷獵艷,與妓女玉蘭有嚙臂盟,從此數月不歸,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那麥斯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
- 樂不思蜀成語釋義:
樂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國時期的蜀漢,始于昭烈帝劉備,終于漢懷帝(劉淵追謚)劉禪。意思是很快樂,不思念蜀國。原義指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后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出自《三國志·蜀書·后主傳》。
- 樂不思蜀出處:
《三國志·蜀書·后主傳》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 樂不思蜀典故:
三國時期,劉備占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后,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并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著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 樂不思蜀造句:
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魯迅《月界旅行》第七回)
- 樂不思蜀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樂不思蜀成語繁體:
- 樂不思蜀
- 樂不思蜀成語正音:
- 樂,不能讀作“yuè”。
- 樂不思蜀感情色彩:
- 貶義成語
- 樂不思蜀成語結構:
- 緊縮式成語
- 樂不思蜀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樂不思蜀類似成語:
【樂不可支】: 支:撐住。快樂到不能撐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極點。
【樂不可極】: 享樂不可過分。
【樂不可言】: 快樂到了極點,沒法用語言來表達。
【樂不極盤】: 盤:樂。指享樂不能過分。
- 樂不思蜀成語接龍:
樂不思蜀→蜀犬吠日→日居月諸→諸如此例→例行差事→事不過三→三長兩短→短褐不全→全受全歸→歸馬放牛→牛驥共牢→牢不可破→破爛流丟→丟三忘四→四不拗六→六馬仰秣→秣馬厲兵→兵出無名→名正理順→順風駛船→船堅炮利→利己損人→人言嘖嘖→嘖嘖稱贊→贊口不絶→絶后光前→前俯后仰→仰取俯拾→拾帶重還→還原反本→本小利微→微言大誼→誼不容辭→辭賦注評→評頭品足→足兵足食→食方于前→前度劉郎→郎才女姿→姿意妄為→為仁不富→富室大家→家累千金→金蘭之交→交臂失之→之死靡二
樂不思蜀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樂不思蜀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樂不思蜀讀音拼音怎么寫,樂不思蜀近義詞、樂不思蜀反義詞、樂不思蜀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lebusish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