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膾炙人口拼音(讀音)】:kuài zhì rén kǒu
【膾炙人口近義詞】:喜聞樂見、愛不釋手、交口稱譽 類似成語
【膾炙人口反義詞】:平淡無味
【膾炙人口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作品等
膾炙人口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膾炙人口的意思解釋:
膾和炙都是人們愛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愛吃。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們和稱贊和傳訟。 >> 膾炙人口的故事
膾:切得很細的肉。炙:烤熟的肉。美味的東西人人愛吃。比喻優(yōu)美的詩文或美好的事物,人人贊美和傳誦?!睹献印けM心下》:“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五代·王定?!短妻浴ず⒉挥觥罚骸袄顫?,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薄缎蜁V》第十卷:“(韓)所著歌詩頗多,其間綺麗得意者數(shù)百篇,往往膾炙人口?!鼻濉だ顫O《閑情偶寄·結(jié)構(gòu)第一》:“湯若士(顯祖),明之才子也,詩文尺牘,盡有可觀,而其膾炙人口者,不在尺牘詩文,而在《還魂》一劇?!?/p>
- 膾炙人口成語釋義:
膾炙人口,意指切細的烤肉人人都愛吃。比喻好的詩文或事物為眾人所稱贊。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載應(yīng)不捷聲價日振》:“李濤,長沙人也,篇詠甚著,如‘水聲長在耳,山色不離門’……皆膾炙人口。”宋周煇《清波雜志》卷八:“賀方回、柳耆卿為文甚多,皆不傳於世,獨以樂章膾炙人口。”
- 膾炙人口出處:
五代·王定寶《唐摭言·海敘不遇》:“如‘水聲常在耳,山色不離門’,又‘掃地樹留影,拂床琴有聲’……皆膾炙人口。”
- 膾炙人口典故:
這個成語來源于《孟子.盡心下》,曾哲嗜羊棗,而曾子不忍食羊棗。公孫丑問曰:“膾炙與羊棗孰美?”孟子曰:“膾炙哉!”公孫丑曰:“然則曾子何為食膾炙而不食羊棗?”曰:“膾炙所同也,羊棗所獨也。諱名不諱姓,姓所同也,名所獨也。”,春秋時,有父子兩人,他們同是孔子的弟子。父親曾哲愛吃羊棗(一種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兒子曾參是個孝子,父親死后,竟不忍心吃羊棗。這件事情在當時曾被儒家子弟大為傳頌。到了戰(zhàn)國時,孟子的弟子公孫丑對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師孟子請教。公孫丑問:“老師,膾炙和羊棗,哪一樣好吃?”,“當然是膾炙好吃,沒有哪個不愛吃膾炙的!”公孫丑又問:“既然膾炙好吃,那么曾參和他父親也都愛吃膾炙的了?那為什么曾參不戒吃膾炙,只戒吃羊棗呢?”孟子回答說:“燴炙,是大家都愛吃的;羊棗的滋味雖比不上燴炙,但卻是曾哲特別愛吃的東西。所以曾參只戒吃羊棗。好比對長輩只忌諱叫名字,不忌諱稱姓一樣,姓有相同的,名字卻是自己所獨有的。”孟子的一席話,使公孫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人贊美的事物和傳誦的詩文。
- 膾炙人口造句:
一部膾炙人口的《國風》與《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詩歌合作中最美滿的成績。(聞一多《歌與詩》)
- 膾炙人口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膾炙人口成語繁體:
- 膾炙人口
- 膾炙人口成語正音:
- 膾,不能讀作“huì”;炙,不能讀作“jiǔ”。
- 膾炙人口感情色彩:
- 褒義成語
- 膾炙人口成語結(jié)構(gòu):
- 復(fù)雜式成語
- 膾炙人口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膾炙人口類似成語:
【流膾人口】: 指(詩文等)被人廣為傳頌稱美。
- 膾炙人口成語接龍:
膾炙人口→口是心苗→苗而不秀→秀而不實→實繁有徒→徒讬空言→言多傷行→行不由徑→徑情直遂→遂迷不寤→寤寐求之→之死靡二→二分明月→月缺花殘→殘篇斷簡→簡能而任→任達不拘→拘俗守常→常年累月→月沒參橫→橫倒豎臥→臥榻之側(cè)→側(cè)足而立→立人達人→人才難得→得意忘象→象箸玉杯→杯水車薪→薪桂米珠→珠聯(lián)玉映→映雪囊螢→螢窗雪案→案甲休兵→兵不雪刃→刃迎縷解→解衣抱火→火云如燒→燒眉之急→急于事功→功薄蟬翼→翼翼飛鸞→鸞回鳳舞→舞刀躍馬→馬革盛尸→尸山血海→海底撈月
膾炙人口成語相關(guān)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膾炙人口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膾炙人口讀音拼音怎么寫,膾炙人口近義詞、膾炙人口反義詞、膾炙人口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wǎng)站發(fā)布,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kuaizhirenk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