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拼音(讀音)】:jǔ yī fǎn sān
【舉一反三近義詞】:融會貫通、觸類旁通 類似成語
【舉一反三反義詞】: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淺嘗輒止
【舉一反三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學習等
舉一反三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舉一反三的意思解釋:
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 舉一反三的故事
反:推論,類推。指從一件事情類推,可以知道其他許多同類的事情。形容善于學習,能夠由此及彼。《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宋·朱熹《答胡伯逢書》:“今乃以為節外生枝,則夫告往知來,舉一反三,聞一知十者皆適,所以重得罪于圣人矣。”宋·劉克莊《祭少奇侄》:“惟汝幼而穎悟,長而玉立,頎然秀美,見者傾挹;雅俗兼通,《詩》、《禮》早習,舉隅反三,觸類知十。”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四·〈說文〉舉一反三之例》:“古人著書,舉一可以反三,故文簡而義無不該。”清·曹雪芹《南鷂北鳶考工記·自序》:“實欲舉一反三,而啟后學之思。”清·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至于論及文辭工拙,則舉隅反三,稱情比類。”清·黃宗羲《陳乾初先生墓志銘》:“先師深痛末學之支離,見于辭色,乾初括磨舊習,一隅反三。”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亦作“舉隅反三”、“一隅反三”。
- 舉一反三成語釋義:
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后以“舉一反三”謂觸類旁通。《北堂書鈔》卷九八引《蔡邕別傳》:“邕與李則游學鄙土,時在弱冠,始共讀《左氏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
- 舉一反三出處: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 舉一反三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師\”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墻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的推想到另外三個墻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后來,大家就把孔子說的這段話變成了“舉一反三”這句成語,意思是說,學一件東西,可以靈活的思考,運用到其他相類似的東西上!
- 舉一反三造句:
我是憑著一卷《詩韻》學說話,倒可以有“舉一反三”的效驗。(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四回)
- 舉一反三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舉一反三成語繁體:
- 舉一反三
- 舉一反三成語正音:
- 舉一反三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舉一反三成語結構:
- 聯合式成語
- 舉一反三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舉一反三類似成語:
【舉一廢百】: 舉:提出;廢:棄。提出一點,廢棄許多。指認識片面。
【徑一周三】: 徑:圓的半徑;周:圓的周長。即圓的半徑與圓的周長比為1:3,比喻兩者相差很遠。
【觀隅反三】: 猶言舉一反三。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問一得三】: 問一件事卻得到解決三件事的辦法。形容求少得多。
- 舉一反三成語接龍:
舉一反三→三葷五厭→厭故喜新→新陳代謝→謝家活計→計斗負才→才秀人微→微言大義→義膽忠肝→肝膽過人→人歡馬叫→叫苦不迭→迭見層出→出淺入深→深惡痛疾→疾風甚雨→雨旸時若→若不勝衣→衣裳槅子→子為父隱→隱姓埋名→名符其實→實蕃有徒→徒讀父書→書香門戶→戶告人曉→曉風殘月→月缺難圓→圓鑿方枘→枘圓鑿方→方正不阿→阿意取容→容光煥發→發揚蹈厲→厲兵秣馬→馬足車塵→塵羹涂飯→飯來張口→口出大言→言聽事行→行濁言清→清靜無為→為仁不富→富家巨室→室如懸罄→罄筆難書
舉一反三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舉一反三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舉一反三讀音拼音怎么寫,舉一反三近義詞、舉一反三反義詞、舉一反三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juyifansa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