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竿而起拼音(讀音)】:jiē gān ér qǐ
【揭竿而起近義詞】:逼上梁山 類似成語
【揭竿而起反義詞】:忍辱偷生
【揭竿而起成語用法】:無
揭竿而起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揭竿而起的意思解釋:
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 揭竿而起的故事
揭:舉起。竿:旗竿。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史記·陳涉世家》:“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漢·賈誼《過秦論》:“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清· 范文[《沈華陽傳》:“張獻忠屢出沒于楚、蜀之交,所在殘破,揭竿而起者,\不可制。”《清史稿·戴鴻慈傳》:“俄滅波蘭而用嚴法以禁其語言,今揭竿而起要求權利者,即波蘭人也。”李大釗《國情》:“然歷代君人者,必以省刑罰、薄稅斂為戒,其民始相安無事,否則揭竿四起矣。”亦作“揭竿四起”。
- 揭竿而起成語釋義:
揭竿而起(jiēgānérqǐ)揭:高舉;竿:竹竿,代旗幟。砍了樹干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 揭竿而起出處:
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 揭竿而起典故: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的地方官派出兩名差官押著九百名貧民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云縣)去防守邊疆。這兩個差官又從壯丁里挑選出兩個身強力壯的人作屯長,讓他們再去管理其余的壯丁。這兩個屯長一個叫陳勝(字涉),是個雇農;另一個叫吳廣,是個貧農。他倆原來并不認識,現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運,很快就使他們成了好朋友。
陳勝、吳廣一行往北拼命趕路,一點也不敢耽誤。因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誤了日期,是要砍頭的。可是,他們剛剛走了幾天,才到大澤鄉(今安徽宿縣西南),正趕上下大雨,只好扎了營,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個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誤了,陳勝同吳廣商量,說:“咱們即便走,誤了日期,也是死;逃,給官府抓住,也是個死。反正是個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為老百姓除害。”,吳廣也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同意了陳勝的意見,并商定借著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蘇和深得群眾擁戴的原楚國大將項燕(項羽的祖父)的名頭,以號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陳勝和吳廣就帶著幾個心腹首先把那兩個差官砍死,然后提著他們的頭,向大家講明了不起義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這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著陳勝、吳廣一塊兒干。大伙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將項燕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占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里投軍。
- 揭竿而起造句:
一時各路人馬,揭竿而起,不分晝夜,兼水路紛紛入鄂。(白先勇《梁父吟》)
- 揭竿而起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揭竿而起成語繁體:
- 揭竿而起成語正音:
- 竿,不能讀作“ɡàn”。
- 揭竿而起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揭竿而起成語結構:
- 偏正式成語
- 揭竿而起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揭竿而起類似成語:
【一哄而起】: 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一轟而起】: 沒有經過認真準備和嚴密組織,一下子行動起來
【奮袂而起】: 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崛地而起】: 崛:高起,突起。從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種新興事物出現極為迅速。
【應運而起】: 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投袂而起】: 投袂:揮動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動起來的神態。
- 揭竿而起成語接龍:
揭竿而起→起早睡晚→晚生后學→學如穿井→井渫莫食→食不果腹→腹背受敵→敵眾我寡→寡信輕諾→諾諾連聲→聲價百倍→倍道而行→行同能偶→偶一為之→之死靡他→他鄉故知→知地知天→天奪之魄→魄散魂消→消息盈虛→虛情假意→意懶心灰→灰軀糜骨→骨瘦形銷→銷魂奪魄→魄消魂散→散言碎語→語不驚人→人強馬壯→壯發沖冠→冠蓋如云→云泥之差→差三錯四→四清六活→活形活現→現世現報→報讎雪恨→恨如頭醋→醋海翻波→波屬云委→委曲求全→全智全能→能言快語→語笑喧嘩→嘩世取名→名不符實
揭竿而起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揭竿而起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揭竿而起讀音拼音怎么寫,揭竿而起近義詞、揭竿而起反義詞、揭竿而起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jieganer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