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枉過正拼音(讀音)】:jiǎo wǎng guò zhèng
【矯枉過正近義詞】:矯枉過直、過猶不及 類似成語
【矯枉過正反義詞】:差之千里
【矯枉過正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分句;比喻糾正錯誤過度
矯枉過正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矯枉過正的意思解釋:
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 >> 矯枉過正的故事
矯:變彎為直。枉:彎曲。過正:超過了正常限度。把彎曲的東西扭直,超過了正常限度,反而變向另一邊。比嚼糾正謬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為人不知惡,而恬行不備也,是故垂累責(zé)之,以矯枉世而直之。矯直不過其正,弗能直。知此而義畢矣。”《漢書·諸侯王表》一四:“而藩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shù)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撟枉過其正矣。”《漢書·外戚傳》:“吏拘于法,亦守足過?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逮至清世,則復(fù)入于矯枉過正之檢。”唐·張說《吊陳司馬書》:“矯枉過中,斯害也已。”《南史·王琨傳》:“琨避違過甚,父名恭懌母名恭,心并不得犯,時咸謂矯枉過正。”宋·晁補之《雞肋集·六〇·代尚書侍郎兩制祭魏王文》:“漢懲秦馀,非劉不王,矯枉過中,尾大股強。”宋·秦觀《財用上》:“士大夫矯枉過直,邈然以風(fēng)裁自持,不復(fù)肯言財利之事。”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xì)柳》:“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亦作“矯枉過直”、“矯枉過中”、“撟枉過正”、“矯枉過甚”、“矯枉過當(dāng)”。
- 矯枉過正成語釋義:
矯枉過正,出自南朝范曄《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逮至清世,則復(fù)入矯枉過正之檢。”指把彎的東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邊。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
- 矯枉過正出處:
《后漢書·仲長統(tǒng)傳》:“逮至清世,則復(fù)入矯枉過正之檢。”
- 矯枉過正典故:
- 矯枉過正造句:
或有避其謗者,又每矯枉過正,至坐視兒女之放縱,而不一置問。(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xì)柳》)
- 矯枉過正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矯枉過正成語繁體:
- 矯枉過正
- 矯枉過正成語正音:
- 矯,不能讀作“jiāo”。
- 矯枉過正感情色彩:
- 中性成語
- 矯枉過正成語結(jié)構(gòu):
- 偏正式成語
- 矯枉過正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矯枉過正類似成語:
【撟抂過正】: 矯枉過正。指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撟枉過正】: 指糾正偏差而超過必要的限度。
【矯枉過中】: 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同“矯枉過正”。
【矯枉過當(dāng)】: 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同“矯枉過正”。
【矯枉過直】: 比喻糾正錯誤超過了應(yīng)有的限度。同“矯枉過正”。
【矯邪歸正】: 矯邪:糾正邪惡、邪念。歸正:歸于正路。改正錯誤,走上正道。
- 矯枉過正成語接龍:
矯枉過正→正聲雅音→音問兩絕→絕路逢生→生死不易→易如破竹→竹馬之交→交口稱贊→贊不絶口→口不擇言→言而有信→信誓旦旦→旦夕之危→危若朝露→露面拋頭→頭上末下→下車作威→威迫利誘→誘掖奬勸→勸百諷一→一定不移→移風(fēng)平俗→俗不可醫(yī)→醫(yī)時救弊→弊衣蔬食→食不求甘→甘棠遺愛→愛人好士→士飽馬騰→騰達(dá)飛黃→黃道吉日→日高三丈→丈二和尚→尚虛中饋→饋貧之糧→糧盡援絕→絕長續(xù)短→短綆汲深→深謀遠(yuǎn)慮→慮周藻密→密鑼緊鼓→鼓舞歡欣→欣喜若狂→狂濤巨浪→浪子回頭→頭焦額爛
矯枉過正成語相關(guān)問題
以上詳細(xì)介紹了矯枉過正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矯枉過正讀音拼音怎么寫,矯枉過正近義詞、矯枉過正反義詞、矯枉過正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wǎng)站發(fā)布,版權(quán)屬于原作者,轉(zhuǎn)載聯(lián)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jiaowangguozheng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