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利忘義拼音(讀音)】:jiàn lì wàng yì
【見利忘義近義詞】:見錢眼開、唯利是圖 類似成語
【見利忘義反義詞】:見利思義、舍生取義
【見利忘義成語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見錢眼開
見利忘義的意思解釋、造句、出處典故、成語接龍
- 見利忘義的意思解釋:
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 見利忘義的故事
利:利益。義:道義。看到眼前私利就忘了道義。比喻重利輕義。《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當孝文時,天下以酈寄為賣友。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唐·王勃《送.弟赴太學序》:“輕進茍動,見利忘義。”《晉書·文明王皇后傳》:“時鐘會以才能見任,后每言于帝曰:‘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三國演義》第三回:“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
- 見利忘義成語釋義:
見利忘義,漢語成語。拼音:jiànlìwàngyì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 見利忘義出處: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
- 見利忘義典故:
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對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異己,誅殺功臣。不久,呂后也死了,她在遺詔中指定內侄呂產為相國,呂祿統領京都禁衛軍。呂氏家族掌權,激起一批功臣不滿,太尉周勃與丞相陳平密議對策。他們巧使妙計,把呂黨要人酈寄爭取過來,由他去說服呂祿,把兵權還給周勃。
這時,大將軍灌嬰聯合齊王劉襄等劉家軍,回京師欲誅呂氏家族。酈寄與呂祿本是知交,呂祿聽了酈寄的話,終于把北軍歸周勃指揮。前相國曹參的兒子曹??(zhu)又配合朱虛侯劉章控制了南軍,在未央宮殺死了呂產。其余呂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獲,一一斬首。呂氏勢力全被消滅后,周勃、陳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劉恒為帝,就是漢文帝。在誅呂這場斗爭中,酈寄也出了力,所以襲父爵為曲周侯,但輿論說他出賣朋友。
《漢書》記載說:“夫賣友者,謂見利而忘義也。”作者班固認為酈寄不屬于“見利忘義”。
- 見利忘義造句:
某與呂布同鄉,知其勇而無謀,見利忘義。(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回)
- 見利忘義成語形式:
- ABCD式的成語
- 見利忘義成語繁體:
- 見利忘義
- 見利忘義成語正音:
- 見,不能讀作“xiàn”。
- 見利忘義感情色彩:
- 貶義成語
- 見利忘義成語結構:
- 連動式成語
- 見利忘義常用程度:
- 常用成語
- 見利忘義類似成語:
【鄉利倍義】: 趨向私利,違背正義。鄉,通“向”。倍,通“背”。
【居利思義】: 指臨財不茍得。
【棄信忘義】: 棄:丟棄;信:信用;義:道義。違背諾言,不講道義
【背恩忘義】: 背:背叛。辜負別人對自己的恩義。
【見利思義】: 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負恩忘義】: 忘記別人對自己的恩德和好處,做出對不起別人的事。同“負恩背義”。
- 見利忘義成語接龍:
見利忘義→義正辭嚴→嚴霜烈日→日行千里→里談巷議→議論紛錯→錯落高下→下筆千言→言類懸河→河清人壽→壽比南山→山川米聚→聚少成多→多歷年所→所當無敵→敵國通舟→舟中敵國→國富民強→強加于人→人來人往→往蹇來連→連綿起伏→伏首貼耳→耳聞目擊→擊轂摩肩→肩背相望→望洋而嘆→嘆為觀止→止渴思梅→梅妻鶴子→子為父隱→隱鱗戢翼→翼翼小心→心服首肯→肯構肯堂→堂堂一表→表里不一→一統天下→下塞上聾→聾者之歌→歌功頌德→德容言功→功德無量→量力而行→行間字里→里通外國
見利忘義成語相關問題
以上詳細介紹了見利忘義成語是什么意思解釋、見利忘義讀音拼音怎么寫,見利忘義近義詞、見利忘義反義詞、見利忘義成語用法等等。
本文由華胄成語詞典網站發布,版權屬于原作者,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http://www.shcxtech.com/p/jianliwangyi.html